將軍澳基督教錫安堂 ----- 主題 : 心、道、行


錫安堂的建立


在1950年6月香港政府把難民遷往調景嶺,戴教士隨難民一同遷到調景嶺作傳福音、協助接生和醫療的工作,接觸一些似乎在絕望境況中的中國大陸難民,無論在屬靈裡、在心靈裡、在現實裡的層面都成了她的挑戰,結果,許多人當中成了基督徒,接受了水禮。但當時她根本沒有建立一所教會的心思,她只知道自己在調景嶺的事奉崗位就是醫療工作。突然之間,她發覺我們巳有了一所教會

於是戴教士斥資,連同幾位青年,於1950年7月,開闢地基建成一間簡陋的油紙房為聚會的地方,同時並命名為『錫安堂』,此乃錫安堂之雛型。後來聽道者日漸增多,油紙房根本不能應付,但承蒙瑞典教會資助,於1951年秋天,改建成一間較大的木屋,可以容納百餘人聚會。但慕道者與日俱增,該木屋仍不勝負荷,於是戴教士四出奔走,向各方面籌募經費,幾經艱辛,乃於1959年7月建成一間石砌成堅固的教堂。

除傳揚福音外更協助弟兄姊妹解決生計問題,並於1954年春成立绣花工場,提供其工作機會,為了方便調景嶺居民及坑口的孕婦分娩的需要,便於1957年5月建成一間留產所,及後開設自修室供附近居住的學生使用。但由於社會變遷,香港政府將行清拆調景嶺而無實地賠償,當時錫安堂面對四十年來的艱苦經營,將要毁於一旦的局面。但上帝的恩典一直傾覆予我們,衪從來不會讓衪自己的教會有缺欠。於是衪就拖帶我們到一個全新的地方----將軍澳。


從調景嶺到將軍澳

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,政府決定重新規劃及發展將軍澳區,調景嶺平房區也要面臨清拆。

於1994 年,錫安堂被當時的房屋署安排遷往翠林邨現址,並成功獲教育局資助租金及差餉,

其餘則以自負盈虧模式設立了錫安自修中心服事區內居民。本會有不少會友具備不同的專業資歷,

他們來自社會不同的界別,如教育界,商界,醫療界等,他們都熱心參與服事。在十五年的全人服務當中,我們透過不同的社區活動、聚會接觸及服事區內兒童、青少年、家庭、及至弱勢社群。

亦與區內社會服務組織,學校等合作、建立關係網絡和社區資本,以義務、以生命、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個社區。

將軍澳基督教錫安堂暨安臨中心

中心設施